一、休閑農業的概念
休閑農業一詞來源于英文的Agritourism / Agro. Tourism,是由農業(Agricuture)和旅游(tourism)兩個詞組合起來翻譯的。從字義來理解,休閑是指在非勞動及非工作時間內以各種“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調節與放松,達到生命保健、體能恢復、身心愉悅的目的的一種業余生活。休閑農業就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產品特征,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滿足人們“玩”和調節心情的目的。說到底,這是農業的附屬功能。是農業生產發展到較高水平后,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可供游客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
二、休閑農業的類型
目前,我國農業已邁入科技化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生產力大幅提高,農產品量足質優,拓展農業附屬功能,發展休閑農業正當其時。我國休閑農業主要有以下六大類型:
(一)、生態農業。利用農林牧漁草等資源,通過合理布局形成生態循環農業園區,供消費者觀光旅游、休閑娛樂。
(二)、觀光農業。利用農產品生長到收獲期的生產特性,以及利用農產品種類多樣性和品種多樣性特點,在園區進行集中種養展示,讓消費者進行采摘等過程體驗和進行觀光游玩。
(三)、田園農業。利用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設施、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開發不同特色的主題旅游活動,滿足游客了解農業、體驗鄉村生活的心理需求。
(四)、農耕民俗農業。利用農村風土人情、鄉土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技藝、農耕用具、農業裝備、農產品加工活動,可結合油菜花節、螃蟹節等節慶活動,開展鄉村文化旅游活動。
(五)、科技科普農業。以農業高新技術為依托,集科研功能、旅游娛樂功能、教育功能為一體,通過農業科技觀光、科普教育、高科技農業示范等園區來展示農業生態園的高科技文化,通過旅游景觀、旅游服務體系、旅游商品等生態化設計來反映高科技農業生態園生態文化內涵。
(六)、農家樂。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觀,吸引游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休閑旅游活動。農家樂具有休閑農業最基本的鄉土性,游客可以直接貼近大自然,可以直接參加農家所進行的各種農事活動。主要類型有農業觀光農家樂、民俗文化農家樂、民居型農家樂、體閑娛樂農家樂、食宿接待農家樂、農事參與農家樂。一般費用都比較便宜,旅游消費實惠。如成都近郊郫縣友愛鎮農科村就是該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發展休閑農業的意義
一是可以充分開發利用農村旅游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游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較好的經濟基礎;
二是可以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之間互動,城里游客把現代化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農村,使農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現代化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提高農民素質;
三是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并且進一步發展和提升農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鄉風。
四、休閑農業的土地經營模式
休閑農業是農旅相結合的新興產業,具有以土地為根本、以產品服務為內容的產業特征。要發展休閑農業,除了資本和人力要素的投入以外,土地要素的投入非常重要。土地的有效利用直接影響到休閑農業組織形式、發展規模,關系到休閑農業的成敗。一個園區(農莊)土地少則上百畝,多則幾百畝甚至上千畝。園區(農莊)如何做大規模,搞好土地經營,降低生產成本,是休閑農莊營運首先要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農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流轉方式主要有七種: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抵押、入股和繼承。其中適宜發展休閑農業的主要有轉包、出租、轉讓、入股四種形式,實際上只有二種形式,承包(轉包、出租、轉讓)和入股合作。
第一、土地承包式經營模式。其特點就是讓農民將土地流轉過來,由個人或企業獨自經營管理。難點是現在將分散在各自農戶手里的土地集中起來,工作量很大,價格難定而且目前價格較高,投入成本也會增大,無疑會增加經營風險。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采取聘請流轉土地的農民到園區(農莊)勞動,以減輕前期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工作難度。
第二、入股合作模式。其特點就是將周圍農戶的土地變成股份入股園區(農莊),由投資者為大股東,實行合作經營。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可以解決一部分資金困難,可以避免生產經營中的矛盾,可以調動農民參與建設、運營、管理的積極性,讓園區(農莊)的命運與他們的命運相連,也可以帶領農民增收致富,實現農莊與農戶共贏。這種模式符合國家政策要求,有利于爭取國家政策扶持。
休閑農莊的發展,人員的因素與土地經營至關重要,只有積極開展與農民合作土地經營,農民賺生產的錢,休閑農莊賺經營管理與品牌營運的錢,農莊的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才會走向良性的軌道,取得好的業績,得到政府和社會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