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蕨原產于澳大利亞東部波利尼西亞等熱帶地區,屬于附生性觀賞蕨。其葉十分酷似梅花鹿角,因此得名。鹿角蕨是一款很好的書房、客室、窗臺的點綴之物,放了鹿角蕨的地方會顯得自然景象更加濃厚,不僅如此,鹿角蕨的管理養護也十分方便。目前在我國正處于開發利用階段,其盆栽具有一定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
下面為您介紹鹿角蕨的分株繁殖及上盆技術,對將要進行養殖鹿角蕨的朋友或許能起到一定的指導學習作用。
分株時間: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凍后。
分株方法:把母株從花盆內取出,抖掉多余的盆土,把盤結在一起的根系盡可能地分開,用鋒利的小刀把它剖開成兩株或兩株以上,分出來的每一株都要帶有相當的根系,并對其葉片進行適當地修剪,以利于成活。
裝盆消毒:把分割下來的小株在百菌清1500倍液中浸泡五分鐘后取出涼干,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后馬上用百菌清灌根。
分株后的管理:分株裝盆后灌根或澆一次透水。由于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損傷,吸水能力極弱,大約需要3~4周才能恢復萌發新根,因此,在分株后的3~4周內要節制澆水,以免爛根,但它的葉片的蒸騰沒有受到影響,為了維持葉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給葉面噴霧1~3次。這段時間也不要澆肥。分株后,還要注意太陽光過強,要放在遮蔭棚內養護。
鹿角蕨上盆技術:小苗裝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2公分厚的粗?;|或者陶粒來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層基質,厚約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上盆用的基質可以用菜園土+爐渣按3:1的比例配制;或者草炭+珍珠巖+陶粒按2:2:1的比例配制;上完盆后澆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蔭環境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