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花卉生產具有不由外界環境干擾、育苗周期短、生長快等優點,因此被大規模推廣和使用。目前大棚花卉生產以成為花卉生產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通過筆記走訪調查發現,有不少大棚花卉生產的管理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一:一次性施肥過度
一次施肥過多,使土壤溶液濃度增大,花卉發生反滲、傷根現象;偏施化學肥料,尤其是偏施氮、磷肥,造成花卉營養比例失調。
正確施肥方法為:注意調控基肥和追肥的比例,一次施肥量不要過大,應施足基肥、適當追肥;多增施有機肥,因為有機肥既可改善土壤結構,又可使肥效穩步緩慢釋放,還可調節土壤的酸堿度;要穴施或條施,深度應在5厘米以上,并與花卉根部保持10厘米左右的距離;巧用高濃度、全元素復合肥或微生物復合肥,則溶解率、吸收利用率都很高,可適于滴灌、噴灌及葉面噴施,且性能穩定。
誤區二:密度過大
很多花農認為密度過稀影響產量,往往在花卉留苗時舍不得去苗,認為只有密植才能高產。其實,栽植密度合理才有利于花卉生長,過度密植反而不利于提高產量,還影響品質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正確做法為:確定栽植密度,要從花卉品種、土壤狀況、氣候條件和栽培技術等方面進行考慮,以合理稀植為原則。矮化短枝型的木本花卉和草本花卉,深厚而又肥沃的土壤狀況,光熱水條件較好的夏秋季節,較高的棚室栽培管理技術水平,在上述情況下可以適當密些。為了充分利用棚室空間,可采取前期密植、中期疏株、后期疏枝的管理辦法,以枝葉不擁擠為準,來提高花卉的總體產量和綜合效益。
誤區三:溫度過高
不少花農認為建棚室就是為了增溫保溫,溫度高了,花卉就會生長得快。其實,花卉對溫度有上限要求,一般為20℃至25℃,少數為25℃至30℃。若超過30℃,則花卉的呼吸作用大,會造成植株徒長,枝葉和花果的生長不平衡,效益反而會下降。
正確做法為:在棚室設置放風口,及時開閉調節溫度;嚴格按照不同種類的花卉生長期所需溫度的要求,以及各個器官生長期對溫度的特殊要求來進行管理,防止溫度過高枝葉徒長和花果生長不良影響整株質量。要把調節棚室的溫度和解決通風換氣密切結合起來,以防止棚室內溫度較高、濕度較大,易滋生病蟲害問題,和通風換氣不良會造成有害氣體的發生和危害問題。
誤區四長勢過旺
大多數人認為花卉枝蔓旺才是好,于是就多澆水、多施肥,以促進花卉的生長。殊不知,水多肥多枝葉旺盛,也可能造成根淺干弱、營養不全面。長勢過旺,使營養生長強度過大,勢必影響生殖生長強度,整體產量不見得升,整體質量反而會降。
正確做法為:一是要在花卉幼苗期為根系良好生長打下基礎,并控水控肥控株,使地下部分吸收光合產物占一多半,花卉生長的中后期,地下和地上部分吸收量各占一半左右。二是前期株體消耗營養量占60%左右,生殖生長占40%左右;中期各占50%左右;后期生殖生長占60%至70%,營養生長占30%至40%,即保證前期有一定的同化葉面積,后期要控葉促果壯株,以提高產量和效益。
誤區五打藥過勤
很多花農在花卉生長中后期,每隔幾天就打農藥,認為農藥打得勤,就可以防止病蟲雜草滋生蔓延,實際結果卻并非如此。殺蟲劑、殺菌劑使用過頻,病蟲害就會產生抗藥性,需要加大藥量,容易產生藥害、病蟲再猖獗和環境污染問題,造成惡性循環。
正確做法為:一是對癥下藥,選用既能殺病蟲、又有利于花卉生長的藥物;二是改用高效低毒的農藥,并且盡量降低使用濃度,以免產生藥害;三是改善、優化棚室的生態環境,促使花卉健康生長,以提高抗性;四是不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噴藥,注意合理混用,避免藥液的蒸發和流失。
誤區六:茬次過多
很多花農認為,建造棚室投資大,不能讓地閑著,于是副茬跟著主茬、主茬套種副茬,栽植茬次過多,結果效益卻不高。
正確做法為:一是對大部分一年生草花而言,越冬一大茬,一年種一茬為好,春秋茬以一年兩作為宜,有些品種可續收一茬,價格低時拔出晾地;二是每年在夏秋季留一段時間,對棚室內的土壤進行深翻、雨淋、壓鹽,并暴曬殺菌,悶棚滅蟲,熟化土壤,儲蓄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