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斑潰瘍病主要危害幼苗、幼樹的主干及枝條。病斑多發生在傷口、枝條分叉處等部位。發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狀,病部為暗灰色,此后失水下陷,顏色變淺。病斑為梭形、近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大小不一。病斑時常連在一起,皮層壞死,邊材變為褐色。后期病斑樹皮往往開裂。當病斑環繞枝條或樹干一周時,其上部即會死亡。
大斑潰瘍病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器在樹皮內越冬,越冬菌絲在翌年4~5月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及人為活動進行傳播。病菌主要通過傷口和自然孔侵入。該病害翌年3月上中旬開始發病,4月中下旬為發病盛期,5月下旬病斑停止發展,秋季不發病。不同樹種對大斑潰瘍病抗性不同。凡引起樹勢衰弱、抗性降低的因素都利于病害發生。
大斑潰瘍病的防治措施:
1、在無病區建立苗圃,培養健壯苗,加強檢疫,把好苗木質量關。禁用重病苗木造林或截干后定植。
2、育抗病樹種,選用適宜當地立地條件和氣候條件的樹種,發揮自身抗病能力。
3、造林過程中盡量減少苗木失水,隨起苗隨栽,少傷根,避免長途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