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加快推進全市旅游、文化、生態“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建設現代國際旅游城市,黃山市委、市政府圍繞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等戰略平臺,先后開展綠色質量提升行動、美好鄉村建設、“三線三邊”環境整治、“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新安江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態工程,組織實施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保護、世行貸款和中德合作林業項目等重點工程,進一步加大林業生態建設,精心呵護一方藍天碧水。全市累計投入資金48.55億元,建設綠色質量提升點1278個,綠化道路1581公里。
黃山市是徽文化的發祥地,文化底蘊深厚,尤其是徽文化中蘊含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樸素的生態保護思想和生態文化因子?;罩萑嗽陂L期培育和利用森林資源的過程中,自覺養成了愛護樹木、注重生態的意識和觀念。豐富的旅游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堅實的生態本底,讓黃山擁有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市特質。
黃山市自2012年正式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以來,把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建設生態黃山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一項生態惠民工程,堅持城市、農村向森林化方向發展,城鄉建設與生態維護統籌規劃,開發改造與植樹造林同步進行,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齊頭并進。把森林城市建設與提高城市品位、優化人居環境緊密結合,大力擴建了以喬木為主體、灌木鋪墊、花草點綴、休閑娛樂設施配套的城市森林生態景觀,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編織了一張綠色生態網,森林質量和綜合效益全面提升。全市共完成新造林1.82萬公頃,新建和改造公園綠地780公頃,建設森林生態廊道404.5公里,村莊林木覆蓋率達59.43%;活立木蓄積量由3373萬立方米增加到3870萬立方米,林分單位面積蓄積量由3.58立方米/畝提高到4.01立方米/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50.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6.8平方米。
與此同時,黃山市林業部門在嚴格資源林政管理、狠抓森林防火工作和強化松材線蟲病等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自然生態保護力度,健全森林生態網絡,不斷增進群眾生態福祉。全市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制定完善了以防火防蟲防亂砍濫伐、亂采濫挖、亂捕濫獵的保護機制。黃山風景區自1987年起實行景點輪休制度,科學處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有效恢復保護了景區自然生態。積極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救護與繁育工作,著力抓好禽流感疫情監控。同時,結合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對新安江源頭、沿江兩岸和重要交通干沿線生態脆弱區域的10萬畝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130萬畝、改造提升50萬畝,不斷提高源頭森林健康和涵養能力。
近年來,全市年均森林火災受害率和主要森林病蟲害成災率分別控制在0.1‰和0.3‰以下,黃山風景區連續35年無森林火災。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9處、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5處、國家濕地公園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3處、縣級自然保護區60處,總面積達14.9萬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5.4%;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82.9%,形成了區域布局合理、生態效益顯著的森林生態體系。2015年,黃山市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會員服務|
客服熱線:0527-8309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