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前段遭遇了“倒春寒”,但山東淄博市博山區韓莊村的苗木基地依然綠意濃濃,“咱村里自己的基地,凡是在家的勞動力都來了。”韓莊村支書趙新貴說,現在已經栽下去6萬多棵,三年后,僅苗木銷售一項,全村每人就可年增收1200元。
韓莊村地處山區,235戶村民中,有142戶是貧困戶,脫貧門路在哪里?
2015年7月,博山區市政園林局與韓莊村建立扶貧幫扶關系。“第一書記”董叢駐村調研,發現整個村里沒有一個像樣的產業。市政園林局每年需要購置大量苗木用于綠化,而韓莊村氣候濕潤清涼,很適宜青竹、金鑲玉等喬灌木生長。“兩家”一拍即合,確定在村里實施苗木培育基地。
苗木“聯姻”,讓韓莊村看到了脫貧希望。趙新貴說,以苗木花卉為依托的生態農家樂、科普游正在籌備,苗木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農民的增收渠道也多了。“找對路子,村民們現在滿是干勁。”
“部門掛包貧困村,關鍵要把部門的行業優勢和貧困村的自然條件結合起來,幫助當地找到一條精準脫貧的路子。” 博山區市政園林局局長蓋強說。
把貧困戶“拴”在產業鏈上,脫貧有了多重保障
幫扶貧困地區,不僅僅要“輸血”,更要“造血”,不脫貧,不脫鉤。
在園林部門的幫助下,村子里建立苗木合作社,吸納農民入股,把貧困戶牢牢地“拴”在產業鏈上。
“不少村民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同時到苗木基地打工,還能以村民身份享受到利潤分紅,每年能有三份收入。”正在栽植樹苗的韓莊村村民趙增連說,“我和老伴都在基地打工,2畝地也都租出去了,今年一年收入怎么也得超過一萬元。”
63歲的陳光英,兩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后,自己也患上疾病,失去勞動能力,無任何經濟收入?,F在,她把自己的地流轉出去,有租金還有分紅,生活有了穩定保障。
據了解,目前韓莊村已流轉土地260余畝,流轉中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土地承包權不變,還屬于原來的農戶,經營權交由合作社。合作社實行“6+1”運營模式,統一培訓,統一苗木,統一栽植,統一肥料,統一養管,統一收獲,生產的苗木由市政園林局負責統一購銷。
在實施苗木基地項目同時,合作社還設立扶貧基金,根據每年貧困戶的變化進行動態扶貧,并開展大病救助,確保政策精準到位。博山區市政園林局還與韓莊村10戶基本無勞動能力的特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定期為他們送去米、面、油等物資,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全局118名黨員分組與20戶具備一定勞動能力的特困戶結成幫扶對子,講政策、獻愛心,幫助他們多渠道脫貧。
博山區區委書記許冰表示,精準扶貧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提高成效,走出一條“行業對接產業”的精準扶貧模式,把扶貧單位與被幫扶村的優勢結合起來,從而實現長效扶貧、集中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