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與林有緣,出生在息縣林莊,畢業于林校,曾在林場、林業局工作。一生吃林業飯,干林業活。”談起與林的不解之緣王建國滔滔不絕。正是因著這份癡迷讓退休后的他放棄了去省城兒子那里享清福,又打起了種樹的主意。
從開始學習林業到隨后發展林業,王建國說,林業是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綠水青山的重要部分。種樹是一舉多得的事兒,社會得綠,林農得益。成立合作社他的初心就是“多栽樹,栽好樹,為家鄉添綠增彩,讓林農脫貧致富。”為了發揮林業在富民美縣中的作用,他一直在探索引種、試驗、示范推廣。先后把7個鄉鎮37個行政林的荒地、路肩、渠埂等閑散地實施統一承包、集約經營管理、效益比例股份分成。
39歲的甘塘村脫貧戶王振是王建國帶動脫貧致富的受益者之一。
2016年初,王振大兒子遭受了意外事故,落下了終身殘疾。在治病期間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積蓄,一系列的打擊讓王振一家雪上加霜。好在當地鄉政府和村兩委的幫助下,通過民主評議將王振家列為貧困戶。向來樂于助人的王建國在了解情況后,主動找上門讓王振來合作社上班。
回憶過往,王振滿臉感激地說:“現在主要負責機械操作。一年能有兩萬多的收入。能順利脫貧除了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也離不開老王的開導和幫助。讓俺有了一技之長,用自己的雙手奮斗出好日子。”。
除了帶動周邊的林農和困難群眾,王建國還常與關心下一代委員會一起開展公益活動,組織孫廟中心校的學生們到合作社免費采摘學習,讓孩子們更好地接觸林業、熱愛林業。他的觀念和運營模式也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和承包者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合作社參加管理人員由12人增加到113人,面積由1200畝增加至5800畝。
“這邊的百花果木生態果園采取集中連片的土地套種、果藕魚禽等立體復合型種植。既能使土地發揮綜合效應,又能供游人采摘觀賞,收到更好的經濟效應。”管理人員余海軍對這種農林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脫貧致富的方式大加贊賞。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王建國的干勁更足了,就在今年3月,為了積極響應政府關于淮河生態廊道綠化建設,憑借自己的技術和資源完成了路肩培護40公里、面積造林1000余畝。
種樹種出科技水平,種樹種出情懷友誼,種樹種出和諧和睦,種樹種出健康快樂,種樹種出環境和形象。問起晚年的幸福和目標是什么,老人滿懷憧憬地回答:“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是中國夢,也是我的綠色夢。為了實現它,甘為綠色發展孺子牛,生命不息,種樹不止!”